爱好小说圈>奇幻玄幻>归路墨宝非宝全文无删减 > 第三十二章 第 35 章
    等了许久之后,贡院大门终于开了。

    这时一队衙役拥着两个人一前🂏🍷一后地从大门那边朝着考生们这个方向走了过来。那个走在后面一步的是陆知府,而走在前面的那位大人百分之百应该就是此次主考的学政大人了。

    比起府试,此次院试相较起来更为严格,查的也更加的紧,一系列繁杂的手续下来,考生们才被放入场。杨云清入场的时候,在旁边随着学政大人点名的🆾🕎🈡陆知府看到他后,冲他点头笑了一下。杨云清看到之后,稍微冲着陆知府弯腰拱手行了个礼后,就赶紧拎着考篮随着衙役进去了。

    按着考号,杨云清很快就找到了他在这次的位置。他这次的运气也还算不错,分到的考舍因为位置原因,阳光并不直射下来,也能稍微凉快一点。可以说这两次的运气都还算😱🅉🄭不错,没有分到臭号那边去。如果这次分到臭号旁边的考舍,臭味熏腾,再加上今天这样的高温,杨云清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考下去。

    待到考生全部入场后,贡院大门很快就被封锁了起来,这个时候考生们领到卷子之后,也就可以开始答题了🈔♬🋟。而主持这次考试的🆚学政大人正由知府陪着,带着衙役开🚑💫🔳始巡视考场。

    这次院试分为两场,第一场为正场,第🌕⚠二场为复试。正场考的是两题四书文和一题试帖诗。

    由于之前🏪🜹考🚠🔱试发生的那次毛笔头掉落的意外,杨云清谨慎了许多。他把考场准备的毛笔仔细检查了好几番,确认没有问题之后,才开始提笔准备答题。

    第一道题是“不知老⛠🛵♈之将至云尔,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”,这个就是将前面一章句子与后面一章搭起来,它就属于截搭题中的“隔章截搭题”,但是这里的意思还是有关联的,都像是孔子在说自己,所以也可以称它为“有情搭”。

    这道题还算简单,在之前陆知府送的那几本书中,🍌杨云清看到过不少这种截搭题的文章,平时张夫子也让他做过,长搭、短搭、有情搭、无情搭、隔章搭这几类截搭题杨云清几乎都是看完就能找到出处,并迅速理出思路。

    不过虽然简单,杨云清依旧🛮☉谨慎的先在发下打草稿的素纸上写下一遍,虽然🄟⚛💄字迹不算特别工整,但是很快一篇文章就基本成型了,🁈接着检查了一遍,修修改改了一番,杨云清就直接打算开始誊抄到考卷上了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外面正在巡视的学政大人和陆知府正好走到这,学政他走近一看,发现坐在考舍里面的💚💞杨云清已经开始在考卷上誊抄了,没一会,第一篇文章就已经搞定了,💟而他刚刚巡视完的其他考生那里,还有很多人还在那构思呢,根本就还未动笔。

    杨云清他写着🙀🇔写着的时候,突然感到头上一阵阴影投了下来。他内心里猜测,估计是巡考的学政或者是陆知府吧,不过想归想,杨云🐠清一直没有抬头与来人对视,而是继续丝毫不慌张的继续誊抄,一点也没有多余的动作。

    还好过了一会,头上⛠🛵♈那片阴影就消失了。走远了的学政正和陆知府说道:“刚刚那个小少年,看其年龄,应该就是你同我说的之前已经拿下两个案首的考生吧?”

    “是的,学🚠🔱政大人,下官猜测,如无意外的话,此次案首必落入此子手中,到时便🟔是小三元了,这样🌴🃏也不失为一篇佳话。。”

    学政周大人笑🙀🇔着说道:“我观你对此子还是挺欣赏的,刚刚看他答题还算挺快的,短短时间一篇文章就已作好,若是真像你所说的那样,也可算得上是才思敏捷了。只是一😹切现在还说不准,还是等🂟🐇♖考试结束后出案再看吧。”

    周大人做官多年,神童也是见的多了,甚至还见过十一二岁就考中解元的,而杨云清他接连拿下☟🀭两个案首在他眼🜎🁁🂵里也不是什么稀奇事,因而对于🏠陆知府说的这个学生也并没有十分在意。

    而此时考舍里的杨云清写完了🂏🍷这第一道题,才放下笔,重新又往砚台里加了一点水,磨了磨墨,磨完之后,他慢慢的揉了揉手腕,舒缓了一下身体。而且这个时候太阳早已高高挂起,比起刚入🜭🅚🇇场的时候不知热了多少倍,饶是杨云清这个号舍位置还未有阳光直射,他都感到热的够呛。

    杨云清低下腰,从考⛠🛵♈篮中拿出一块白布,然后拿起水壶倒了一点水将它润湿,直接附在额头之上。水壶之中,在早上来的时候,杨云清让人在里面放了半壶冰块,此时虽然大半已经化去,但是水🃛😡🂺还是能感到有🈫些冰凉的。如此弄了一番,杨云清才感到凉快一些,心也慢慢又沉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怕水会弄到考卷上,杨云清他把白布小心放回去后🍌,将手擦干了之后,🀳才敢去碰考卷。

    考卷上的第二🙀🇔道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,只有四个字,题目是:“不以规矩”,但是事实上,往往题目字越少,它能提供的信息就越少,题目也就相对越难。

    虽然只有四个字,但是杨云清稍微思索了一番,就很快从脑海中筛选出了这四个字的出处。这个题目:“不以规矩”选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它的原文🋱🝇🈾为:“孟子曰: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……尧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”。

    思考了一会,杨云清很快就找到了落笔之处,他直接抓住原文中的“明”和“巧”展开论述,然后直接🉶🋳🝙以“规矩而不以也,惟恃此明与巧矣”此句巧妙破题,直接点了题目:“不以规矩”四个字,说道为什么有人会“不以规矩”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“明”和“巧”罢了。